近期,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一名64岁藏族同胞,因突发剧烈腹痛,家人立即将其带到当地医院急诊科就诊,当地医院检查后,予以患者解痉、止痛等对症,但患者腹痛缓解不明显,且有加重趋势,当地医院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立即将患者转诊至我院就诊。
患者到我院时已是凌晨,已出现寒战、高热,体温最高至39℃,血压下降,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,通过急诊绿色通道进入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,予以患者生命支持的同时,重症医学科李彦主任及时请多学科会诊,考虑患者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,高度怀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,在放射科的大力配合支持下,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CTA检查,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一样——肠系膜上动脉栓塞。
肝胆胰·血管外科(普外一科)值班医生蒋洋主治医师高度重视,他深知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可导致肠管坏死,严重危及患者生命,因患者腹痛时间已经很长,且伴有感染性休克,可能已经出现广泛肠道坏死,患者生命危在旦夕。当即告知家属患者需急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及腹腔探查,患者家属犹豫不决,经过多次沟通后最终同意手术。在手术室、麻醉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,血管外科团队何贤禄主任带领蒋洋、边野、朱瑞琪主治医师迅速投入到手术中,剖开腹腔的瞬间,大家都震惊了,患者整个小肠全部发黑,大部分小肠已塌陷,甚至出现坏死、穿孔,整个手术室瞬间弥漫着恶臭味,隔着口罩都无法忍受。团队迅速找到肠系膜上动脉,使用球囊将栓子取出,取栓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恢复通畅,近端部分小肠血供也得到改善,但因患者发病时间长,大部分小肠、右半结肠已经坏死。故术中联合普外二科夏旭副主任医师切除坏死小肠及右半结肠,最终保留小肠60cm。患者术后送往重症医学科继续生命支持,经重症医学科成功复苏,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救治。因患者行广泛肠切除,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慢,肠外营养时间长,并出现营养吸收差,反复腹泻等症状(短肠综合征),但在我院积极综合治疗后顺利出院。
图示:术中坏死小肠(左)术后坏死小肠及部分结肠(右)
图示:肠系膜上动脉取出的栓子
近年我院收治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愈来愈多,那么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为何如此凶险呢?为什么临床上难以诊断呢?接下来就带您认识致命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。
1.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?
来自心脏较大的附壁凝块、赘生物或动脉粥样硬化的脱落斑块,很容易随血流进入腹主动脉,在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狭窄处或分叉处导致血管栓塞,进而导致供肠血管缺血坏死。主要伴随疾病有心房颤动、动脉硬化症、冠心病、湿性心脏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。
2.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危害有哪些呢?
最大的危害是出现肠道缺血,若未及时恢复肠道血流,可出现广泛的肠坏死,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。广泛肠切除后出现短肠综合征,导致腹泻,营养障碍。
3.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有哪些表现呢?
首发症状几乎均为剧烈腹痛,部分可放射至腰背部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。
肠系膜上动脉持续缺血无法缓解,逐渐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症状,如腹胀、停止排便排气等;肠缺血进一步加重,出现肠坏死,并多有腹膜刺激征,随后可因脱水和大量液体丢失而出现脸色苍白、脉搏细速、血压降低等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。
4.如何早期发现和诊断呢?
CT血管造影(CTA)可获得直观、清晰的高质量图像,显著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,对早期诊断意义重大。
总之,急性剧烈腹痛一定要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这个“疑犯”,尤其有房颤病史的患者,及时完善腹部血管造影(CTA)有利于临床诊断。一旦发生需及时请血管外科协助,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能有效避免肠道缺血、坏死,有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。